论国际公共安全合作之必要性
马浩明

引言——在不和谐的世界中诞生的新论坛

2015年,中方首次举办区域性公共安全领域的“连云港论坛”,重点关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公共安全与贸易安全。论坛的主办城市连云港,既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起点,也是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故乡。求知与和谐的主题将连云港市的地理位置与论坛的安全使命联系在一起。2022年,连云港论坛迎来转型升级,其范围、宗旨和成员均有所扩张。论坛更名为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连云港)(GPSCFL),由中国友谊促进会主办,设立了具有国际代表性的理事会,负责指导论坛的战略方向,同时设立秘书处负责年会的内容、议程、成果发布、会务组织等具体事务。

论坛的转型升级,是在全球公共安全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如今在2025年即将到来之际,全球公共安全环境仍然深受其扰,因此本文认为各国亟需促成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合作成果。

关于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连云港)

论坛的主要目的是为国际社会创造一个参与公共安全对话的平台。这既体现在论坛的永久主题“合作促安全,安全保发展”当中,也体现在论坛举办会议和开展研究的具体议题中——如加强公共安全合作、专家培训和社区安全研究等。

论坛专注非传统安全及新兴领域安全问题,比如怎样加强对加密货币诈骗和滥用人工智能等不断演变的犯罪挑战的全球应对。论坛的目标之一是探索就复杂的公共安全议题建立国际伙伴关系和共识的途径,特别是在亟需合作来提高安全和安保效率的情境中。论坛特意选择了“公共安全”一词作为其名称,以便与其他以军事安全或经济安全为主题的地区安全论坛(如香山论坛或博鳌亚洲论坛)区分开来。公共安全的广义定义是“公民的生命、财产、健康、自由、福祉、社会环境和其他公共利益相对远离危险、内部及外部威胁的状态,以及持续确保这种安全状态的能力”。论坛将世界各国执法人员、学者和高级代表汇集在“公共安全”合作的旗帜下,寻求促进全球尤其是各国警方的有效合作,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策略,以实现“一个更加繁荣和安全的世界”的战略目标。

为此,2024年9月举办的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连云港)大会扩大规模,邀请了来自12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2100多名代表参加。论坛还扩大了分论坛议程,涵盖了警察教育及培训、数据共享及合作机制、旅游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无人机安全等12个公共安全领域的议题。除此之外,与大会同时举办的公共安全科技装备展也是本年度论坛的一大亮点。

GPSCFL在包容不同执法模式和尊重不同社会组织模式的同时,对社区安全有着广泛的认识,其视野超越了以普通法为基础的西方警务模式,也超越了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以民法为基础的警务模式。GPSCFL欢迎世界各地的参与者发表见解,这种“海纳百川”的态度正体现了论坛名称中的“全球”及“公共”二词。尽管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相似的论坛,但GPSCFL规模之庞大、内涵之丰富却很少见,也是亚洲唯一的。

不和谐的世界需要加强合作

2025年即将到来之际,学术界、媒体界正处于也许是几十年来最繁忙的阶段。为什么这么说?有太多重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事件值得报道。从持续不断、将国际社会划分为不同阵营的重大地区冲突,到崛起的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再到“绿色”环保政治,这些因素叠加疫情后不均衡的经济复苏、周期性经济挑战、气候变化担忧,共同构成了复杂多变的时代,一些评论人士因此认为世界正进入“后全球化”时期。

如果说之前的70年可以被视为“国际机构”的成长和繁荣时期,从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到欧盟和东盟等地区组织,再到贸易领域出现的世界贸易组织和众多区域贸易协定及其支持机构,如亚太经合组织和非洲自由贸易区,那么下一个十年将会如何?以国际机构为主体的合作模式真的会走向消亡吗?GPSCFL试图通过开展研究、创新方法和支持公共安全事务合作来协助公共安全领域应对这一挑战。

当然,现实地说,我们无法强求和谐共赢,棘手的全球形势也在促使各方探索如何在“不和谐合作”的情况下维持公共安全。在“不和谐合作”的概念中,各国尊重彼此在某些领域的不同意见,同时在其他议题上互通有无、共享合作成果,比如本文所关注的的公共安全合作成果。不过,关于“不和谐合作”的学术论著明显少于“和谐合作”,即以共同商定的合作成果作为明确目标的合作模式。“不和谐合作”的理论认为,达成部分共识总比完全没有共识好,而局部合作也比完全不合作要好得多。与“和谐合作”模式不同,“不和谐合作”通常是在对重要问题持不同意见的各方之间建立的,能够促使各方在存在分歧的情况下就公共安全等重要问题达成一致,正是这种合作模式的重大成功和意义所在。

世界上许多最紧迫、最复杂的安全挑战,如恐怖主义、气候变化、人道主义危机、人工智能滥用和网络攻击等,早已超越国界,不再适用于传统的国内或内部安全模式,必须通过国际合作才能解决。GPSCFL的重要性因此凸显,它鼓励开展执法领域的研究与合作,即使在不和谐的时期。

“不和谐合作”的实证基础

GPSCFL的一大特点是借鉴实证经验寻求解决公共安全难题的方法。国际执法合作需要各方之间的信任来支持,因此我着重强调“信任”是基本要素。各方深知信任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性,却又难以达成,那么GPSCFL等论坛又如何实际协助在公共安全领域建立信任、加强合作呢?

从国际主义的角度看,合作关系往往是在和谐互利的条件下达成的,但有时也可以基于实际需求形成,即使各方关系并不和谐。这意味着,即使时局艰难,合作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全球各地都有这样的例子,不同地区设法在紧张的局势中促成合作,这凸显了GPSCFL模式的重要性。

“不和谐合作”的概念推翻了和谐是合作的先决条件这一假设。相反,“不和谐合作”的理念认为,合作有时候是通过在矛盾中寻找共识而达成的。在这个碎片化的世界里,“不和谐合作”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更加现实和包容的途径。研究表明,面对共同挑战,无论是通过地区组织、非正式渠道还是多边框架,各方都可以达成合作,也必须达成合作。当然,和谐合作和双赢的态度是最理想和高效的国际合作模式,但理解“不和谐合作”的概念,我们就能意识到,在局势复杂难以达成共识的情况下,仍有一条合作之路可行。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超越分歧,实现共同目标,确保全球合作仍然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结合当前中美关系和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背景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竞争(如果不是对抗的话)仍将是中美合作的特征。那么问题出现了:在两个超级大国难以和谐相处的时期,我们还能加强国际合作吗?关系紧张时期如何处理争端、决定合作或者不合作,中美两国都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美国可能借鉴现实主义和威慑理论的经验,而中国则可能借鉴关系理论和更现代化的思想,如双循环和选择性脱钩。但对于中美两国来说,这些复杂的、高度情境化的理论都会得出同一个结论,那就是两国处理紧张关系的历史表明,任何一种做法都不会导致零和合作。相反,这些实践、策略和理论的目的是促进合作,增加谈判优势;将合作限制在自身需要的领域的同时,在自身占优势的领域充分发挥战略竞争。

通过了解国际合作在顺境和逆境中如何运作,GPSCFL可推动公共安全领域实现“合作促安全,安全保发展”的目标。以下几点总结了在GPSCFL模式下促成合作的几大关键要素:

实用主义显优势:纵观世界各地,合作会在经济稳定、公共安全、灾害响应等实际需求的推动下蓬勃发展。务实合作的需求往往能够超越意识形态差异。

非正式和官方机制都是必要的:纵观世界各地,以信任为基础的非正式对话机制是对官方对话机制的补充,能够构建更有韧性、适应性的交流框架。因此,GPSCFL作为一个“二轨”对话平台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

共同挑战是合作的催化剂:共同的危机,如人工智能安全、跨国洗钱、恐怖主义等威胁,往往能化作一股动力,推动各方在不和谐时期相互合作。

紧张局势中的复原力:在不和谐的局势中保持合作的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力量与智慧的体现。只要双方都能获利,在意见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也能开展合作。

成功的合作不应是非赢即输的零和游戏: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有达成共赢合作的成功经验。此外,全球各地的实践经验表明,进行有效交流对于建立有效合作非常重要,而意识到合作与竞争可以共存,更强化了双方进行有效交流的基础。

从许多地区的例子来看,停止互相推卸责任,把目前充满分歧的身份对话转变为寻求互利共赢的对话,有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结论

本文认为,虽然有证据表明国际机构的影响力在下降,但国际社会对其需求仍然十分强烈。在本文中,我论证了在公共安全领域加强国际机构作用的一个案例。虽然公共安全、社会安全和法律体系是所有国家的基石,属于各国内政,但当前犯罪不断超越国界,GPSCFL的重要性由此凸显。此外,促进有效的面对面交流对于建立有效合作非常重要,也是各方建立信任的重要条件。

GPSCFL提供的“二轨”平台可以帮助“一轨”平台寻找问题所在,以开放包容的方式表露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促进和谐共处,即使是表面的和谐。一个更安全、更繁荣的世界是所有国家的共同愿望,GPSCFL已经准备好为实现这一愿望发挥自己的作用。


(全文完)
马浩明先生自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连云港)(GPSCFL)2022年成立以来一直担任论坛理事。他是前新西兰警察总署助理总监、国际警务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