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会议主题是共同安全带来可持续的繁荣,我非常喜欢本次的主题,但是我也想说,这是一个需要实现的长久目标,不是现实。现在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就像朱锋教授说过的,很多不同原因带来消极因素,例如气候变化、经济问题、国内的各种冲突和问题以及科技发展的瓶颈问题等。
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国博弈又回来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国都想加强自身安全,并且是通过危害他人安全去加强自身安全,这是非常常见的安全悖论。什么叫安全悖论,就是一个国家想要加强本国安全,而其他国家会感觉安全受到威胁,继而进一步加强自身安全,同时其他国家又觉得受到了威胁。这样,各国不断加强军备手段,这就是恶性循环。所以今天的世界已经重新回到大国博弈时代。所谓的安全困境突出,没有任何近在眼前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现在所谓的安全或者不安全的情况会发展至今,当我说大国博弈的时候,像俄乌冲突和中东冲突,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国博弈也是中美之间的博弈。中美冲突,带来了非常多的不安全,带来了很多所谓的零和博弈,没有一方想接受另一方的立场和想法,因为他们觉得会影响自身安全。为什么呢?目前根本性的问题是崛起的国家和守成大国之间的竞争,美国作为守成的大国,面临来自新兴崛起国家的挑战和竞争。
我在美国生活了14年,我的个人感受是其实美国对于中国所谓的安全威胁是一种很矛盾的看法。一方面美国认为其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而且一直希望能够维持以秩序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实现国际和平稳定。但另一方面,美国始终有一种不安全感和周期性的恐惧。他们担心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会被外国势力所威胁,这就是美国人的焦虑。他们非常担心美国会衰弱,也担心其他一些国家会充分利用美国的衰弱损害美国利益。他们希望找到很多“替罪羊”来安慰自己的恐惧。
目前中国就成为了“替罪羊”。因为中国是一个崛起的国家,在很多方面都非常成功,美国人认为中国充分利用了美国的慷慨,包括在技术方面的投资,以实现中国的发展。现在中国发展了,他们认为中国人要从美国盗窃技术,所以美国对中国一直有这样一种不安全感。它还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对所谓的全球安全环境造成威胁,甚至还认为中国会分裂美国,想从内部瓦解美国。
因此美国推出了相应的政策来防止中国对美国进行挑战,这在过去几年的政策上充分体现。他们把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竞争描述成一场新冷战,认为美国必须是获胜方。另一方面,美国正尽全力来保持它的全球领导地位,它要放慢中国的发展、遏制中国的技术进步,使美国能够继续保持全球的领导地位。在此过程中,我认为美国对中国可能带来的所谓威胁已经反应过度,这是非常危险的。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去年2月份,中国的一个气球飞过了美国的领空。美国称这是“间谍气球”,专门派出喷气式战斗机把它打下来,FBI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上面的传感器从来没有被激活,也就是说这个传感器没有传输任何信息或情报。美国的参谋长退休之前告诉媒体这不是“间谍气球”,美国过度反应了。因为该事件,时任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行程由2月份推迟到6月份。还有一个例子是美国政府强制关闭了很多孔子学院。本来孔子学院要推动双方之间的了解,并非威胁美国安全,关闭的结果是很多美国大学缺乏教中文的老师。美国这种过度反应损害了美国利益,也损坏了我们的利益,现在华人在美国非常艰难。美国的恐惧和缺乏安全感完全体现在针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上。
与此同时,我觉得可能中国也应该为此承担一些责任。我接受朱锋教授的观点,从美国的角度来说,他们不理解、不接受中国的崛起,将中国“妖魔化”。但是中国也将美国“妖魔化”。我到中国的时候见到一些朋友,他们许多人认为美国不安全、到处都有枪支案件,国力衰落,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经济上虽然有问题,但是没有像他们说的那么糟。这种对于美国的看法不符合实际,而且促进了一种所谓对美国的敌对看法,不利于在安全方面合作。我们有很多的安全问题需要合作,包括传统和新兴的安全问题。但是中国往往将这些传统威胁和非传统威胁互相联系起来看待,增加了具体问题的合作困难。
我们知道中国曾经有一个世纪遭受西方列强的屈辱,很多外强势力仍然想要摧毁中国,同时也要遏制中国作为大国的崛起。当然这并不是目前美国政府的政策。美国目前对华政策辩论有三种观点。一种是遏制中国的冷战思维,一种是管理竞争,不和中国冷战,第三种是包容中国的崛起。
所以冷战其实只是美国针对中国的多种政策观点之一。我认为,目前的政府并没有采取针对中国的冷战策略,而是采取一种竞争管理者的立场,要防止这样的对抗升级变成冷战。
其实双方之间有非常多的互相不理解、错误的判断。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担心两国在梦游当中不小心进入了对抗。其实两国领导人都不愿意走向冲突对抗和战争。但是必须做出努力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知道人类的历史是由人来书写的,所以没有什么是必然发生的。自然灾害无法避免,但是战争及安全方面的灾难,在人类的历史当中不是必然要发生的,领导者们可以发挥作用。
如果领导者愿意积极主动应对,他们必须有效应对这种不安全的感观。要增加互信,用各种方法找到解决利益冲突的途径,找到共享的利益,这样才可以实现持久繁荣和共同安全。
赵穗生 美国丹佛大学约瑟夫•科贝尔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美中合作中心执行主任